这句话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:你很“重”的时候,科可以以你而“重”,并且以你而“重”是合理的,是荣耀的。但你还不够“重”的时候,你不能以科而“重”,并且这时以科而“重”是不合理的,是卑微的。再说白点,你混好了,出名了,母校会因你出名而出名,而骄傲。但你没有名气时,特别是混得不好的时候,最好不要说是某某学校毕业的,更不要拿母校的招牌混迹于世。
作为21世纪的年轻人,作为中国的大学毕业生,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。是否需要有“科以人重科自重”的伟大使命感和感恩情怀,需要。关键是否需要以“人以科传”的思路来发展自己呢?本人觉得这一点更需要。如果我们怕“人以科传”了过后被“人可知”,那不仅是缺乏一种勇气的表现,更是一种思维的固化和迂腐,缺乏创新的思维与意识。所以,作为新世纪的中国青年人,不仅要有“人重”来回报“科重”使命感和感恩情怀。同时,也不能漠视甚至抵触“人以科传”的创新思维。
不得不先“平凡”
“科重”需要“人先重”,国家需要伟大人物,就像大学需要大师一样,但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要学会面对平凡,学会理解平凡,因为不得不先“平凡”
龚自珍原诗中的科指科举,我们可以引用到很多地方,如果就单纯从大学这个角度来看,什么是大学?从一定意义上说,大学就是要有大师,或者说有大师的学校才有资格叫大学。拿清华、北大为例,之所以他们对青年学生有那么大的吸引力?在社会上有那么大的影响力?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拥有或曾经拥有泰斗级的学术大师群体。说起清华,人们自然会想起建筑学家梁思成、水利学家张光斗等一批科学巨星;说起北大,人们自然会想起蔡元培、马寅初、周培源、冯友兰、季羡林等一批学术巨匠。也正因为有这样一些大师级的老师,清华、北大才培养出那么多治国、治学的领袖人物。
培养和拥有大师级的人物,科必以人重而科自重,并且能形成一个正循环,这样大学才能越办越好,才能承担起培养国家栋梁的重任,才能肩负起服务社会、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使命。但如果每个都想着功成名就,我们都拥有“人重”这样目标来让“科重”,而不愿接受平凡的工作,那么多平凡的事谁去做。今天的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注定他们追求伟大的艰辛和难实现性,如果我们不结合实际,如果我们都好高骛远,那么理想只能是越来越遥远。所以,要学会活在当下,踏踏实实一点一滴做起,因为我们不得不面临的是现实环境:
1999年,我国开始逐渐扩大高等教育规模,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。